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發展的五大模式
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都遵循“政府主導、市場運作、企業主體、農民受益”的原則,推進規范化管理,雖建設時間長短不一,發展水平高低不同,但各有特色,都得到了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本文根據園區帶動主體、主導因素的不同,將各地運行較為成功的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歸納為五種典型發展模式。
農業龍頭企業帶動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發展模式是指由龍頭企業在園區建設中處于支配和優勢地位,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組織形式,采用簽訂產銷合同、訂單農業、土地入股等多種運作形式,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聯結機制,形成利益共同體。運用模式是由龍頭企業在園區建立生產基地,在基地進行農業科技成果推廣和產業化開發,帶動農戶參與市場化競爭。浙江杭州蕭山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前身是2000年由傳化集團建立的蕭山省級農業高科技園區,2010年成為第三批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是浙江省由民營企業投資運營的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也是投資較多、科技含量較高的農業科技園區之一。園區以種子種苗為主導產業,有工廠化育苗、盆花栽培、無公害果蔬生產的各類智能化和全自控溫室。調研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共引進農業企業310家、科技創業項目148個,實現技工貿總收入460000萬元。園區注重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設立了生態濕地、農科高地等多個景點和酒店、為游客提供游、玩、吃、住等全方位服務,日接待游客可達4000人次。到2018年底,園區實現產值300000萬元,農業增加值80000萬元。園區內農民人均年收入達到22000元,比全省農民人均年收入高出近30%。
二、特色產業帶動型發展模式
特色產業帶動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發展模式是指園區找準產業定位,以某一特色優勢產業為紐帶,將小農戶聯合起來,由以往的分散化生產轉變為統籌協作,由低效同質競爭轉變為高效合作共贏,逐步將特色產業做大做強做優,構建特色優勢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創建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使特色產業成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一張“名片”,也成為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創新增長點。這一模式的優點是注重內涵式發展,切實將資源比較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和競爭優勢。山東壽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是國家首批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試點)之一,20年來一直以蔬菜產業為中心,以名優特新蔬菜品種的引進試驗和種植推廣生產,各類蔬菜、花卉的工廠化育苗和組培苗繁育生產,蔬菜保鮮加工、開發速成汁、蔬菜醬等產品深加工為主導產業。其以基地為核心,已經形成特色蔬菜產業化發展模式。重視會展經濟,每年借助舉辦壽光國際蔬菜博覽會的契機,暢通農產品與市場銜接的渠道。通過建立產學研平臺,增加園區的科技含量。每年園區組織各類培訓班150多場次共培訓菜農9000余人,推廣了80多項國內外新技術和600多個蔬菜新品種。當前園區共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蔬菜品種64個,智慧農業技術覆蓋率達到75%以上,農業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0%。山東壽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成為全國樣板和先進示范,在2019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綜合評估結果中,山東壽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被評為優秀,這也是對山東壽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發展模式的肯定。
三、農業高新技術引領型發展模式
農業高新技術引領型發展模式主要是借助于雄厚的農業高校和科研機構力量推動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發展。園區坐落于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附近,能充分發揮其技術優勢,不僅推動農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技創新、大學生創新創業,還可以作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平臺,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速度。并發揮其展示和示范的作用,輻射帶動周邊地區農民,提高他們對農業高新技術的接受程度,逐步培養出一批農業科技示范戶和骨干力量。陜西楊凌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是首個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具有深厚的農耕文化底蘊和雄厚的農科教資源優勢。楊凌區內有兩所大學、5個研究院所,3所中專,聚集了70多個學科、7000多名農業科教人員。據楊凌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統計,2018年,園區累計推廣新品種新技術2700項,并在全國18個省(市、自治區)建成農業科技示范推廣基地318個,年示范推廣面積602.07萬hm2(9031萬畝),推廣效益達到2.3×1010元。自2005年以來,陜西楊凌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累計為100多個國家培訓了農業官員和技術人員2900多人。楊凌從一個偏僻小鎮成長為知名的中國“農科城”,正是發揮了農業高新技術引領作用。“楊凌農科”和“楊凌農高會”的兩大品牌價值均超過8000000萬元,位居全國農業科技區域品牌價值前列。
四、農業技術推廣創新型的示范模式
“農業技術推廣創新”型的農業科技園區示范模式是指園區以科技發展為依托,以農業高新技術示范、推廣為突破口,以龍頭企業為經營主體,以農戶參與為對接,通過技術引進和科技示范,綜合組裝運用國內外農業高新技術進行示范。這種園區模式的特點是對農業技術推廣的科技承包進行機制創新,與引進的農業專家和技術推廣專家簽訂技術承包合同,與企業和農民建立利益同享、風險同擔的機制,明確農業專家的責任、權利和利益,農業專家與企業和農民組成農業經營生產組織共同體,進行農業產業化的經營和開發,獲取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甘肅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注重機制創新、技術創新和輻射帶動,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以航天育種開展特色產學研合作的發展模式,形成了“小機構、大服務”的運行模式,具備技術創新、科技示范、產業孵化、培訓交流、輻射帶動、旅游觀光六大功能,已發展成為現代化、生態型、綜合性的現代農業科技園區。園區內共實施國家及省級科技計劃項目46項,60多項新技術廣泛應用,引進示范推廣500多個國內外優良品種。引進培育15家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8個蔬菜產品獲得國家級綠色食品A級認證。到2018年底,園區實現產值300000多萬元,農業增加值70000多萬元。
五、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器發展模式
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器發展模式是指以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為目標,以高新技術企業為服務對象,園區為其營造良好的創業氛圍和環境、完善的基礎設施、出臺優惠的政策和一系列服務支持,幫助農業高新技術企業解決問題,助推農業高新技術企業成長和壯大,使其成為帶動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發展、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力。湖北武漢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立于2001年,是第一家國家級農業專業孵化器。園區涵蓋華中農業大學、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等產、學、研、推機構,實行“省市共建、企業管理、業主開發、市場運作、滾動發展”的運作模式。園區創業中心入駐企業具有投資周期長、見效慢、風險大等特點。園區積極整合資源,幫助企業申請各級政府的惠農扶持資金,同時成立了注冊資本為12000萬元的創投基金和10000萬元的中小企業貸款公司,有效解決了創業企業融資難問題。創業中心還吸納了一批具有一定專業特長,熱愛孵化事業的優秀人才,實現了規范管理。作為湖北省首家以民營資本為主建設的農業專業孵化器,創業中心以農業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為技術依托,以市場為導向,充分利用武漢東湖高新區的產業發展環境,整合農業產業發展所必須的人才、技術、資金、信息、中介服務等要素資源,打造高科技農業企業孵化平臺。先后被認定為市級、省級孵化器,2006年被科學技術部認定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2018年實現技工貿總收入600000萬元,共成功轉化200余項農業科技成果,并在湖北省內建立了13個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總面積達2.33萬hm2(35萬畝)通過示范推廣,使示范基地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增加20%,高于當地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的30%。有效地促進了當地農業的發展,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